“中国原料药出口将进入第二个平台期,国际市场对低端基础原料药的需求空间趋于饱和,高附加值原料药以产品质量为内涵的政策门槛提高。”4月25日,在武汉药交会上召开的原料药市场信息发布会上,业内权威专家对化学原料药未来趋势如此展望。
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数据,受欧美国家需求下降、部分进口国标准提高等因素影响,医药产业进出口贸易增速回落较大,全年累计进出口额810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增速较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国内产能过剩和外部环境引起的大品种增量不增值、权重品种持续低价格运行所致。
不过,国内基本药物制度、环保政策、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等产业升级政策的持续推进,有望对原料药行情起到有效的提振作用。
稳步增长
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重点追踪的75个化学原料药和制剂的出口金额下降4.1%,2011年增幅为2%,下降6.1个百分点;其中,64个化学原料药品种中60%的品种出口量增加,比三季度增大7个百分点;42.7%的品种平均价格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涨幅收窄。
分大类看,只有激素类和氨基酸类平均单价上涨。维生素类上半年上涨,3季度价格大幅下降,全年降8.2%。制剂出口价格下降幅度有所收窄,全年下降10.2%。
2012年前3季度,24大类化学原料药产量同比下降2.4%,供应出口量同比增长2.5%。其中,受抗生素分级管理的影响,抗感染类品种产量同比下降10.9%,供应出口量同比增长5.3%;仅有—内酰胺类、大环内脂和酰胺醇类产量同比增长,9个小类出口同比增长;解热镇痛类产量增加4.8%,供应出口增长15.4%;维生素类产量同比下降5.3%,供应出口基本持平,其中维生素C及其盐前3季度产量9.1万吨,同比下降8.7%,供应出口6.2万吨,同比下降2.6%;维生素E前3季度产量同比增长11.2%,出口下降5%;抗生素中间体表现不一,6-APA产量增17.2%,出口增44%,青霉素工业盐产量同比下降21.4%,出口同比增长9.2%。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出口超过1亿元的品种共有31个,比2011年减少两个,位居前3的分别是肝素钠(7.72亿美元)、柠檬酸(7.5亿美元)和维生素E(7.2亿美元)。出口金额同比下降的共有11个品种,其中硫氰酸红霉素下降32.12%,肝素钠下降16.1%。
在出口结构上,甜味剂、抗病毒药物(抗艾滋病药)、心血管用药、香料类、激素类原料药逐渐显露强势,如抗肿瘤原料药达到3822.9万美元,免疫抑制剂和降糖药均超过100万美元等。
总体来看,2012年全球经济形势不乐观,国内医药原料药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继续存在,药品在招标中竞相压价,这些负面因素使得2012年全年原料药出口增速放缓。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沈贤姬在会上表示,当前国际经济回暖速度明显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加之各省都在探索药品招标新模式,给经营增加不确定因素,企业需密切关注相关动态。
关注后续
综合来看,大品种总体呈现增量不增值的现象,部分上亿美元的品种价格下滑到历史最低水平,出口增长点由原料药转向制剂前体类原料药配方制剂前体以及制成药品。
统计显示,目前价格下降的品种主要包括普通肝素、维生素E原料、硫氰酸红霉素等,价格低位运行的品种主要是6APA、阿莫西林、扑热息痛等,量价齐减的则以维生素C为代表;增长的品种主要是小品类,包括苏氨酸、番茄红素、激素类和辅酶Q10;仿制药和中间体表现出色,如沙坦类、阿托伐他汀、拉唑类和小品种发胶原料;直接颗粒和无菌粉级制剂原料,以及合资企业在华产品再出口发展势头也较猛。
健康网首席研究员吴慧芳认为,从近期影响原料药价格行情的政策因素来分析,我国原料药价格行情处在总体上升趋势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新版GMP要求无菌制剂在2013年底前完成认证,预示着无菌原料必须首先通过验证。而抗生素类目前以无菌制剂为主,先通过验证的厂家意味着成本上升,但同时也意味着在价格和市场垄断性上拥有话语权,能够对市场提出涨价的要求,这样无菌原料药价格将以此为上升的理由,如哈药的头孢唑林、阿莫西林等品种正在进入这样的过程。
第二,原料药生产中的环保问题已经成为致命的靶子,今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重点排放检测品种和企业名单,环保压力要求企业必须加大力度。
第三,新工艺的应用带来的不是成本下降而是上升,但其带来的成效是环保效应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如一步酶法7-ACA、酶法阿莫西林等,很多企业对产品进行工艺变更后,成本上涨在减少后续工艺和环境污染的同时,不得不反映到原料药价格的提升上。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原料药最被诟病的是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区域分布不均匀的格局、涨价因素等。另外,需要关注新版基本药物目录的实施对相关原料药品种带来的行业机会:
一是基药目录中的口服制剂要率先进行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这对原料药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原辅材料和包材也将受益于此;
二是对新基药在各级医疗机构明确使用比例、完善补偿机制等将对基药的扩容产生实质性利好,对相应的原料药品种需求有扩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