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如何应对五大核心政策?解决之道从3方面着手
发布时间:2016-07-04     来源:佚名
  很多行业人士已经习惯了“重磅政策炸开锅-熬一段没事-渐入佳境,重新上路”的模式,在内忧(经济下行、融资更难)外患(政令密集、疲于应付)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怎么办?
 
  五政一常态
 
  当前,行业面临的五大核心政策有:
 
  1.一致性评价。主要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据说一致性评价的基本费用达到单品500万元,无法自行提供比对的生产企业将被淘汰,用行政方式实现产业优胜劣汰。
 
  2.“营改增”。本意是“你没有增值(赚钱)就不收税或者少收税”,但是在“营改增”之前,却变相提高了行业税幅。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可以报销抵扣的项目。
 
  3.“两票制”对于压缩流通环节,减少层层加价,从而降低药价,会有一定效果,但还需要相关配套措施。前段时间,广东一家运营良好、口碑不错的“商业连锁一体化”企业突然死亡,压缩流通、降低药价是对的,但仅仅如此是达不到目的的。
 
  4.质量可追溯体系。这确实是一个从理论到操作都行得通的策略,但是从生产企业到消费者口中,实现一对一的追溯,毫无疑问会增加运营成本,这个成本从哪里分摊?值得关注。
 
  5.医院零差价。70%甚至更高比率的销售都在医院完成,最好的医疗资源几乎都在二甲及以上医院,国家铁了心要解决“以药补医”滋生的各类腐败和问题,但是对医院从业者,既无价值观教育,又无强有力的制度监督,仅仅一个“零差价”,根本斩不断产品提供者和医院决策者之间的利益联络。于是,医患之间原本“施与救”的一致关系变成了对立和博弈。
 
  此外,各子行业内部还有种种政令,如分级诊疗、“三保合一”、面目不一的集采、按病种收费、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等等。
 
  “一常态”指飞检成为常态。密集的政令合在一起,就对行业产生了不可预知的震荡,从药厂到商业,从商业到终端,再从终端到消费者,当行业的主体企业,都无法全景掌控动向时,必然会有各种流言和情绪弥漫,怎么办?于是,飞检这个杀手锏出现了。飞检针对全行业,不是整改,就是吊销营业执照、取缔证书。据说,药店飞检7月才真正全面开始。
 
  重塑运营模式
 
  国家和政策层面的事情非我辈事宜,面对如此环境,药企怎么办?笔者坚持系统性、全面性和实效性原则,从3个方面给出解决之道:
 
  第一,升级企业战略,重塑运营模式。投机分子或跨界捞金的企业趁早寻找退路,坚定选择医药行业的企业,就要设立企业战略和运营模式。
 
  升级企业战略主要有两点:一是拉长战略实现的时间,本来计划3年实现的战略,可能要4~5年才能实现,为战略实现争取空间,所谓“时间换空间”。
 
  二是基于现实情况和可预测的未来,重新梳理业务模式、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按照政令执行,不能“等靠要”,及早解决,确保竞争优势。
 
  第二,打造高效团队,强化成本管理。从药厂到医药公司需要一拨人,从商业公司到终端需要一拨人,前者姑且称为商务团队,后者称为分销团队。商务团队重在与商业之间的周旋和管控,分销团队重在终端辅助开发,基于此来设定销售组织。
 
  同时注意成本问题。正如刘强东所言:“关键不是看你赚得有多少,而是你的成本有多低。”强化成本管理,不仅为了多赚,还是今后企业运营的常态,是一种竞争优势,从采购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销售成本到人力资源成本的节约不是用“扣”来实现,而是基于效益使用成本。
 
  第三,聚焦大单品,提升市场效能。我们的市场足够大,但很多省市并未循序渐进地进行长线开发,过一年说一年,没有实现市场效能的最大化。其实,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的时候,可以分成3年、5年、10年,慢慢消化,逐步导入。
 
  此处指的大单品不一定是企业利润最高的产品,而是最有特点的产品,或最有优势的产品,按照政令要求的游戏规则,集中有限的企业资源,精准释放,逐步释放,直至实现产品和市场预期。按照市场分类、市场目标、市场节奏的规划,逐步与产品结合,甚至无法“一品跨全国”的时候,可以曲线救国“一区一品”,把合适的品种放在合适的市场,再逐步寻找机会做大、做强。
 
  1年前、5年前的计划或承诺到了该兑现的时候,遇上政策环境突变时,既没有必要为了面子死扛,也没有必要为了实现计划盲目发力,除了遵守政策、合规改造、守法运营,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