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安全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不是单纯改善某一个环节就能解决的,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协作。
央视近日播出一则儿童安全用药的公益片,主人公浠诺用手语诉说自己因用药不当致聋的经历。我国聋哑儿童中,抗生素引起的药物中毒性耳聋已逾百万,每年新增3万人。
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是个世界难题。在我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12.9%,新生儿为24.4%,而成人是6.9%。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儿童临床试验数据,儿童给药剂量多依据成人剂量,再通过体重换算、体表面积换算、年龄换算等方法来确定。按小儿酌减的原则,儿童多用的是成人药。
儿童是成人的起点,但不是成人缩小版。大部分成年人的药品,儿童是不能服用的。儿童机体尚未发育成熟,全身组织和器官均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功能不完善。相比成人,药物在儿童体内不能充分代谢,容易引起毒副作用;儿童肾脏功能发育不全,消除药物能力较差。药物在成人身上的轻微副作用,在小儿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应。《2015年儿童用药安全报告》显示,在儿童群体中,药物中毒占所有中毒就诊儿童的比例从2012年53.0%,上升到2014年73.0%。
儿童要用儿童药,而不能按照成人的量来模糊掌握,否则会给儿童的生命健康带来潜在威胁。所谓儿童专用药,是指适合儿童特殊体质及需求设计,利用矫味剂来改善入口的苦味,使小孩的接受度提高。另一特点是使用原包装,包装内附有剂量刻度的量器或喂食器,让家长方便掌握剂量,安全、方便、好入口,使得给孩子喂药不再是一件苦差。儿童用药量身定做,不仅解决长期困扰家长的用量和喂药的难题,重要的是降低儿童用药安全风险。
都说孩子的钱最容易挣,儿童用药却是个例外,一直遭到生产厂家冷落。全国工商联药业商会的调查显示,全国6000多家药厂中,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仅10余家,有儿童药品生产部门的企业仅30多家。儿童用药开发周期较长,生产批量小、批次多,工艺也相对复杂,生产成本较高,而利润太低。药物减小剂量,不像卖食品换个小包装那么简单。根据新药审评的有关规定,同样一种药要生产小剂量装,需要报国家药监局审批,提供研发数据来证明确实适用于儿童。目前我国3500多个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剂型仅60种(含中成药),药品中98%没有儿童剂型。儿童药品不仅没有相应的剂型,甚至连剂量也没标清楚,儿童药品缺乏是个大问题。
据统计,我国儿童人口数为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5%。未来受到二孩政策的影响,儿童人口数将呈现增长趋势,儿童用药市场潜力巨大。但国内儿童用药医疗市场90%以上的份额,被为数不多的外资企业如惠氏、罗氏、施贵宝等占领。发达国家在对儿童专用药品的开发、临床试验等方面都有相应政策支持,对药企给予税收、专利、市场和研究资助等方面优惠措施。国内需配套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今年6月1日,《首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出台,将改善临床用药不足的现状,缓解儿童专用药短缺的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儿童用药安全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医生资源不足、药品资源不足、终端服务能力不足、普通大众认识不足,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是单纯改善某一个环节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协作。儿童用药,安全第一。保障儿童安全用药,呵护儿童健康成长,托起的是健康中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