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160再抛定增方案 纯互联网医疗能否扭亏?
发布时间:2016-09-27 来源:佚名
虽然就医160对自己初步形成的平台闭环信心满满,但在外界看来如果只依靠线上发力,盈利前景依然非常遥远。
在刚刚结束的2016深圳国际BT(生物技术)峰会上,出现了移动医疗第一股就医160的身影。
成立于2005年的就医160多年来一直定位于“预约挂号及导医、咨询和点评服务平台”,运营商为深圳市宁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2月登陆“新三板”。今年曝出裁员300人新闻后,就医160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布局,包括圈地医疗机构、上线基因检测平台、推出160医生、筹建医药电商等,意图摆脱困扰许久的亏损困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在推出160医生之后,互联网医院成了就医160下一个布局目标。
就医160高级副总裁刘康林向记者表示:“就医160上半年还在圈资源,从下半年开始我们的重心逐步转到探索商业模式上,会跟医药险、可穿戴设备商合作。目前互联网医疗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这是互联网的特点,但国内互联网医疗会走出一条跟全球都不一样的路,大家都在探索它的前景。”
不过,就医160并没有停止烧钱。在今年7月底公告获得7400万融资之后,就医160又抛出1.5亿定增计划。
今年以来,互联网医疗因其商业模式不清晰,一度笼罩在资本寒冬的迷雾中,一众老牌互联网医疗公司从去年开始也纷纷走到线下探索变现路径。纯平台式互联网医疗能否杀出一条血路,还有待检验。
医生端升级
跟其他互联网医疗平台一样,就医160面向医生新增的服务也是分级转诊、自主定价的轻问诊模式和医生品牌塑造。据了解,160医生增加了同行转诊功能、调整医生“擅长治疗方式”内容页面,并提供针对患者的“健康管理”功能。
刘康林坦言,国内互联网医疗公司在分级诊疗领域的探索模式大同小异,而就医160的优势在于平台资源和流量。据其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就医160平台服务医院3017家,可服务医生数超过47万,实名注册用户超过9700万,累计服务人次超过2.4亿。
“要实现分级诊疗就要解决两个问题:让大量患者到社区,更好的考核机制。我们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引导患者去社区,养成他们就医的习惯。对于全科医生我们有绩效方面的考核,多劳多得,从而调动医生的积极性。”他说。
推出160医生意味着,就医160的平台闭环已然形成。
其中,医院端主要是就医流程服务,包括患者的导诊、挂号、支付等;医生端主要是分级诊疗,即160医生;终端则是延伸到疾病预防、诊后康复、健康管理,这需要跟保险机构、药企、可穿戴设备合作。
在此基础上,就医160一边将闭环复制到其他省份,一边延伸服务内容。总部设在深圳的就医160,在深圳的模式探索最为深入,搭建了城市级网上医院平台,深圳市儿童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等已接入这一平台。
如今,就医160试图复制深圳这一平台模式,今年6月,就医160宣布加入海南省发展智慧城市项目,成为“智慧海南”公共医疗平台的运营方。
8月底,就医160上线基因检测平台,记者了解到,就医160扮演中间商的角色,其检测服务来自于国内基因公司。
刘康林还向记者透露,接下来就医160打算在深圳打造互联网医院,在医院设立专门的互联网诊室,患者通过移动终端来进行问诊、开处方。
“现在在跟医院沟通中。从资源层面来讲我们已经到了相对比较不错的状态,下半年会更加聚焦到怎么能够实现商业变现。”刘康林说。
一名互联网医疗从业者告诉记者:“就医160的成本不在导流,而是前期的系统开发费用。他的用户主要在深圳,因为跟深圳合作搭建平台,导流方面有一个入口,自然的形成一个用户垄断。但是想要复制这个模式到其他区域就很难,各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地盘,很考验企业资源。”
重资本“补血”
打造闭环、圈地扩张的成本不低。
宣布获得7400万融资的一个月后,8月29日晚间,宁远科技发布定增公告,拟以29.07元的价格发行516万股,预计募资1.5亿元。其中,最大的一笔开销是8250万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而剩余的4750万用于投资医药电商,2000万用于偿还贷款。
刘康林告诉记者:“我们原来很多成本放在相关的推广,特别是医院的地推方面。在未来我们会把这方面的费用减少,然后把成本放到高素质人才的引进,还有创新型的产品开发上。”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互联网医疗广为人诟病的盈利能力。就医1602015年财报显示,其净利润为-7141.04 万元,约为2014年的3倍负增长。今年上半年,就医160营业收入2769.66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247.21%,但公司依旧亏损5172万元。
就医160多次放言今年将扭亏为盈。就医160创始人兼CEO罗宁政直言不会切入线下,能否盈利要看平台本身的用户量和用户的黏性。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医疗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健向记者表示:“美国有商业变现的纯互联网平台,但美国的医保支付体系和就医习惯跟我们不同,国内目前纯线上还是没有看到合理的赢利点,公立医院是绝对优势的地位,企业没有谈判空间。”
“医疗的很多问题在线上很难解决,要实现患者服务还是要走到线下。”德同资本合伙人许谦分析指出,目前来看,医疗产业链有些环节可以在线上处理,比如挂号和咨询,而重症、检查等则需走到线下,“医院还是比较保守,特别是初诊的时候,医生更多还是要求面诊,面诊完了才能诊断。可能慢性病的复诊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分级诊疗等来进行。”
保险、智能硬件被认为是移动医疗商业模式的出口,移动医疗通过保险讲变现的故事早已不是新鲜事。2016年以来,互联网医疗加速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步伐,就医160也同微医集团、春雨医生等一样开始探索怎样将“互联网医疗+保险”的出口做大。
智能硬件则被看作新的盈利出口,逻辑是随着精准医疗的提出、分级诊疗的推进、老龄化的加剧,从疾病预防到慢病管理市场的集中增长,需要可穿戴设备等工具来实现个性化的监测和患者数据的采集。
许谦指出:“保险和智能硬件来帮助互联网医疗公司变现,都还很遥远,短期来看不太可能。而且保险也要走到线下,互联网保险现在发展得也不好,需要场景和面对面的沟通。”